•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易展网

    晒展APP

    手机也能玩展会,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展会动态 » 其它展会 » 正文

    沈建光:经济持续修复,但边际动能减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20 11:52:52   浏览次数:1046  发布人:70c7****  IP:117.173.23.***  评论:0
    导读

    5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较高增长,工业增速接近10%,投资增速接近20%,消费增速17%,显示经济仍处于疫情后的修复趋势之中,但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回落,说明伴随着去年低基数效应逐渐消退,当前经济数据正逐步向正常水平回归。从环比数据来看,4月主要经济数据环比增速不及3月,预示经济反弹的边际动能有所弱化,其中结构性失衡现象仍然突出,即消费恢复不及工业和投

    5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较高增长,工业增速接近10%,投资增速接近20%,消费增速17%,显示经济仍处于疫情后的修复趋势之中,但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回落,说明伴随着去年低基数效应逐渐消退,当前经济数据正逐步向正常水平回归。

    从环比数据来看,4月主要经济数据环比增速不及3月,预示经济反弹的边际动能有所弱化,其中结构性失衡现象仍然突出,即消费恢复不及工业和投资,外需表现好于内需。同时,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下游利润的冲击、企业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加大,以及前期部分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带来的相关风险需要关注。

    政策层面,在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的背景下,后续宏观政策应当以稳为主,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着重缓解制约实体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并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配合,做好政策应对。

    经济数据“基数幻觉”逐步消退,环比增速有所回调

    4月主要经济数据仍保持较高增速,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分别报9.8%、19.9%、17.7%,较3月有所回落。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复苏态势仍在持续;一方面也显示,去年低基数影响逐步消退,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逐步回归常态化水平。

    从环比增速来看,中国经济恢复势头有所弱化。解读当前经济数据,同比、环比、两年平均等维度被广泛使用,在笔者看来,环比数据有助于剔除低基数扰动,容易看出增长趋势的边际变化。可以看到,4月主要经济数据环比均出现比3月增速回落的态势,显示复苏边际动能有所减弱。如4月工业增加值的环比增长0.52%,是去年二季度以来最低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环比1.49%,较之前三个月出现回落;社零环比0.32%,较上个月大幅走弱,且明显低于过去几年同期水平。

    当前经济复苏仍面临三大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外需强于内需。今年以来,中国出口表现强于预期,3~4月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均超30%。受出口与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带动,国内工业增长保持较高水平。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发电机组两年平均增速超过20%。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显著好于基建与制造业投资。疫情以来,国内房地产投资一直是拉动投资的重要引擎。相比之下,基建投资近期受专项债发行速度偏慢、预算内财政支出后置以及政府部门降杠杆等影响增速有所回落;而制造业投资年初以来的表现也比较低迷,主要受到疫情反复短期冲击、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导致中下游制造业企业利润承压,以及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影响。

    三是消费恢复慢于生产与投资。今年以来,伴随着疫情得到明显控制,国内消费稳步回升,服务消费也有好转,但相比于生产与投资恢复仍显缓慢。这或与疫情之下中低收入群体受到较大冲击、疫情之下居民负债攀升制约消费等因素有关。

    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空窗期,防范输入性通胀及其连带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向好,但边际动能有所弱化,复苏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宏观政策应当以稳为主、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促进内需复苏。正如4月底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投资方面应该着重“促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尽快恢复”;消费方面应“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内需持续扩大”,即由收入带动消费支出,驱动内需转好。

    同时,应当积极应对输入性通胀风险及其连带影响。考虑到本轮通胀是在美国新货币理论实践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叠加全球疫情冲击、国内绿色发展背景下的供给冲击,预期价格持续性和上涨幅度超过以往,4月PPI同比涨幅达到6.8%,并已有向CPI传导之势,如4月CPI八大类中,除食品以外,其他七类已然上涨。而从居民通胀感知来看,涵盖资产价格在内的广义通胀指标也出现显著上涨。此外,上游原材料涨价开始侵蚀中下游企业利润,中小制造业企业经营面临困难。

    面对当前经济面临的新问题和新风险,后续宏观政策仍应该注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财政、货币政策需要有所侧重,做好内外部平衡。一方面,加大政策向“三保”、实体经济(制造业)、重点领域(科技、民生)、薄弱环节(中小微企业)等倾斜;另一方面,利用好“稳增长压力减少”的空窗期,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革。此外,重视防范财政、金融、房价风险,并推动数字化、碳中和、共同富裕等长期改革。

    (沈建光系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张明明系京东科技集团研究院研究总监,姜传钺系京东科技集团研究院研究员)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沈建光博士宏观研究”。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70c7****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yixu.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