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易展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精准麻醉打破年龄禁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3-26 19:16:59   浏览次数:38  发布人:c721****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开栏的话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加强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特别是急需的重症医学、呼吸、麻醉等专业学科建设。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就医需求离不开麻醉医学全链条的生命安全管理。健康报推出《走进麻醉医学》栏目,展示麻醉学科在患者救治中的关键作用,探讨学科建设的现状和挑战,提出加强学科建设的策略和建议。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医学界流传着一句俗语:“手术治病,麻醉保命”。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患

    开栏的话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加强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特别是急需的重症医学、呼吸、麻醉等专业学科建设。

    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就医需求离不开麻醉医学全链条的生命安全管理。健康报推出《走进麻醉医学》栏目,展示麻醉学科在患者救治中的关键作用,探讨学科建设的现状和挑战,提出加强学科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医学界流传着一句俗语:“手术治病,麻醉保命”。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患者的年龄跨度极大,既有耄耋之年的老者,又有嗷嗷待哺的婴儿。以往,许多高龄患者因无法承受麻醉的风险而错失最佳手术时机。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双中心”平台优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天龙教授带领团队勇闯麻醉禁区,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引,探索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综合管理措施。

    近5年来,王天龙团队为约5000例高龄患者实施了麻醉,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降至1%以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至6.6%。团队解决了与高龄患者手术相关的诸多临床关键问题,其探索与实践成为我国麻醉医学发展的生动实践范例。

    推广“术毕拔管”理念

    “麻醉学是一门包括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治疗和急救复苏的科学。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的操作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更影响着患者术中的肌肉松弛度、血压、血流速度、心率、呼吸等,以及术后的康复过程。麻醉科医生像盾牌一样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王天龙说。

    宣武医院外科楼五层麻醉手术科门口挂着“高龄外科中心”“高龄麻醉手术室”的牌子。

    相比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老年人往往存在器官功能退行性病变,因此麻醉风险更高。王天龙带领团队不断钻研麻醉技术,让更多高龄患者得到手术救治机会,帮助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术毕拔管”是王天龙提出的重要理念,他认为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更加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王天龙带领团队将这一理念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医生依据“术毕拔管”规范流程,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与调控,成功实现术后快速拔管,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大幅缩短,住院时长明显减少,极大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也提高了医院的床位周转率。

    面对90岁及以上“超高龄”患者日益增多的现状,王天龙带领团队不断钻研,让这类患者在围手术期也能保持低死亡率和低并发症发生率。例如,一名91岁乙状结肠癌患者,伴有心脏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并做过支架介入手术,因使用“双抗凝”药物导致肠道肿瘤部位出血。按照国际相关指南要求,患者要在一年后停用“双抗凝”药物,才能再次接受非心脏手术。但患者身体状况很差,需要尽快接受手术。王天龙团队在全面评估后,决定挑战国际指南。手术中,王天龙精准控制镇静镇痛药物用量,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为其实施经桡动脉连续动脉血压监测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还准备了热风机维持患者体温。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目前,老年患者占宣武医院每年手术患者的40%,术后谵妄发生率不到1%,拔管后半小时即可返回病房。


    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王天龙教授(右一)与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教授在术间讨论患者病情。

    创新技术助力手术安全

    “医学没有终点,高龄患者越来越多,我们的技术必须超前。”在科研道路上,王天龙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四大核心理论为老年麻醉实践带来变革。其中,由王天龙提出的原创医学名词“全麻下多模式脑监测”与“精准多模式镇痛”,2024年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收录,列为中国首创麻醉医学名词。

    “全麻下多模式脑监测”理念旨在提升手术安全性、优化麻醉管理。依赖经验给药的传统麻醉方式,易导致老年患者术中知晓或术后谵妄。新理念强调不仅要监测镇静深度,还要关注镇痛深度及大脑灌注情况,实现从“千人一方”到“量体定制”的转变。这使得宣武医院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从行业平均的10%~20%降至不足1%,同时推动国内麻醉监测设备研发从单一监测向多模式监测转变。

    “围手术期精准多模式镇痛”理念侧重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康复。国内外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率居高不下。这一理念要求结合患者疼痛性质、来源、手术部位和创伤程度等因素,制订个性化镇痛方案。以该理念为指引,宣武医院将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率降至1%以下,许多患者术后无需使用止痛泵即可早期活动,为术后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麻下重症诊治”理念打破了传统模式。针对急诊危重患者,传统“先手术、后治并发症”的模式常导致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滞留与高死亡率。王天龙提出“麻醉即救治”,在术中同步修复患者受损脏器功能,使许多原本无法在术后立即拔管的患者能够顺利拔管,加速术后康复。

    “目标导向液体与容量管理”理念助力精准调控输液量。传统“大水漫灌”式补液易引发术后肺水肿、肠道水肿等并发症,该理念强调精准控制输液量,在满足患者手术需求的同时,避免液体输注过多带来的不良后果。

    这些创新成果为全国麻醉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引领行业朝着更精准、更安全的方向前进。

    打造精英麻醉团队

    “一个好的麻醉医生需要千锤百炼,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王天龙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王天龙自2008年担任宣武医院麻醉科主任以来,一直致力于将科室打造成“学院型”与“研究型”并重的医学摇篮。

    麻醉科医务人员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全英文经典教材精读、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让不同级别的麻醉医师都能找到适配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在王天龙的带领下,科室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硕士学位医师比例从15年前的15%提升至98%,博士学位医师比例从0提升至50%。

    王天龙不仅注重科室内部人才培养,还将育人之火燃向更广阔的天地。2012年,王天龙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托,创建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2017年,王天龙牵头成立国家老年麻醉联盟(NAGA)。他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老年麻醉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通过在全国建立48家培训基地,发布10余部专家共识与指南,每年举办数十场学术讲座等举措,为培养老年麻醉专业人才搭建了广阔平台。

    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众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麻醉领域的骨干力量,为学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王天龙看来,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永远在路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麻醉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关注整体、兼顾局部,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宣武医院供图)

    编后

    医学曙光温暖“银龄”

    麻醉领域曾长期存在一个棘手难题——高龄麻醉。在传统观念与技术的局限下,高龄患者接受麻醉风险极高,这像一道厚重的壁垒,阻挡着许多老年人重获健康的希望。然而,随着医学的持续发展与创新,医学专家们的不断探索,这一禁区已逐步被打破。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打破高龄麻醉禁区,意味着老年患者将获得更多治疗选择,生活质量有望显著提升。这不仅关乎老年人个体的健康,还极大地提升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幸福感,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添了一把柴。

    这一突破的核心在于医疗理念的革新。现代医学正逐步认识到,年龄不应成为衡量高龄患者治疗可行性的唯一标尺。医学专家们以更全面、动态的视角去评估高龄患者,将重点从单纯的年龄因素转移到患者整体的生理机能与疾病状况上。这种理念的转变,宛如拨云见日。

    技术进步与创新同样是实现突破的关键驱动力。以王天龙教授提出的“术毕拔管”“全麻下多模式脑监测”与“精准多模式镇痛”等理念为代表,创新理念成为优化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提升麻醉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关键指引;新型麻醉药物不断涌现,大幅降低了高龄患者接受麻醉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先进的监测设备与精准的麻醉给药技术,让医生能够实时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精确调控麻醉深度。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虽然高龄麻醉禁区已被打破,但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完善仍不能停步。未来,医学之路任重道远,期待更多类似的突破,为公众健康铸就更坚实的保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健康报记者 甘贝贝

    编辑:甘贝贝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CDB5J4RX】获取授权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c721****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yixu.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