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袁建(右)参观分宜法院钤山法庭信访接待窗口。
“分宜法院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审判实践,进一步拓宽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新路径。”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分宜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分厂副厂长袁建到分宜县人民法院钤山人民法庭调研时说道。
在钤山法庭,袁建实地查看了法庭信访接待窗口、荣誉室和审判庭等场所,详细了解法庭的立案流程、便民设施以及信息化建设情况,听取了法庭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情况汇报。
袁建认为,钤山法庭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社法通”平台的应用,建立“法庭+林场”联络、联查、联访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绿水青山,这些做法值得肯定。尤其是在大岗山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搬迁时,钤山法庭能做到提前介入,通过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有效推进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袁建建议,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人民法院应进一步延伸审判职能,充分借助“法律明白人”“村居法治带头人”等力量,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要进一步深化“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机制应用,用更实的举措,促使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保群众的胜诉权益得以及时兑现。
来源:人民法院报·4版
记者:胡佳佳 | 通讯员:肖力 宋培源 文/图
见习编辑:贺晴|联系电话:(010)67550765|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陶羽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