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单产提升工程及玉米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实施,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玉米“籽粒直收”配套种植面积明显增长,年产量稳步提升。
随着生产能力提升,规模化种植的粮食销售矛盾日益凸显,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面临“种得出、不好存、售价低”的产销衔接难题,粮食从田间到市场的循环不够畅通。
对此,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下文简称“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立足辖区粮食生产流通实际,通过深入调研认识到,想要畅通种粮大户的销售渠道,除了销售粮食的数量、质量和进度要与粮库有效衔接,更要注重销售价格,只有让农户有钱赚、赚得稳,合作才能长久。
围绕种粮大户的需求,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首先走访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和售粮习惯,优先将“规模大、管理优、信用好”的合作社纳入合作范围,量身定制合作方案,协助解决售粮资质等技术问题,奠定精准合作基础。
其次,采取“成本加成、参考市场、稳定收益”的创新定价机制,帮助农民稳定预期,有效应对市场风险。通过这种合作方式,玉米收割后从田间不落地直接运到库里烘干整理入仓,减少损耗、节省销售成本、加快资金周转,达到让利惠农效果。以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其与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的直属库签订的销售合同价2090元/吨,较同期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高出40元/吨,亩收益达到351元,较去年同期代收代储收益高150元/吨,合作积极性显著提升。
此外,针对合作农户推行“前置化、便捷化”服务,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将质检延伸至农户田间,提供保粮减损方面的技术指导,降低质量不达标返车风险,依托“惠三农”预约售粮平台,实现“收割即入库、入库即结算”。
目前,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的7家直属企业已累计与26个种粮主体达成采购合作意向。直接采购的方式不仅有效打通了农民售粮堵点,解决了“卖存两难”问题,更实现从田间到入库的全流程管控,避免了粮食二次落地质量变差、新陈混存等问题,从源头筑牢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基础。同时,有助于释放稳市信号、引导带动多元主体入市,提高社会化购销活力,促进区域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通过与种植大户建立合作,搭建产前产后一座桥、贯通田间仓间一条链,实现农户增收、企业控险、市场稳定的多赢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