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
八十多年前,抗战烽火燃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科技界展现出高度的民族自觉与担当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毅然实现全面战略转向,将全部智慧投入抗战急需,“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抗战效力”,筑起了一道烽火中的科技长城。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深切缅怀那些峥嵘岁月中以科学救国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今天的我们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行。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代表人物:华寿俊。
当抗战物资匮乏步步维艰
当革命的呼声因缺纸而喑哑
华寿俊凭借科学家的敏锐与实干
从陕北漫山遍野的马兰草中破解造纸难题
撑起了边区的新闻宣传、货币发行和教育事业
他以科学智慧助力抗战
用一张纸书写了一段自力更生、科技报国的传奇
被朱德同志亲切地称为
“我们的发明家”
华寿俊
1912年-1996年
化学家。1938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参加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首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等。
临危受命
边区纸荒下的艰巨任务
1928年,华寿俊就读扬州中学期间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加入了共青团并参加革命活动。1937年,卢沟桥一声炮响,日本人的魔爪伸入华北腹地,华寿俊开始参加抗日宣传报道工作。
随着抗战的发展,边区政府和军队对于印刷纸张的需求愈发迫切。当时,边区的印刷纸张原料主要是废麻袋,产量少且质量粗糙。在最困难时,边区的机关干部和学校的工作人员,每人每月仅能供给5张纸,有些单位不得不在桦树皮上写字。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1938年6月30日曾发一则《启事》:“因值抗战期间,纸张来源困难,本报自六月份起已将报纸出版份量减少一半。”解决边区用纸问题成了当时迫在眉睫的任务。
“多出一张纸,多印一份报,就多给敌人一些打击!”为了冲破敌人的封锁,1939年11月,组织安排华寿俊和妻子王士珍(与华寿俊是大学同学,一同奔赴延安)到安塞边区的振华造纸厂工作,华寿俊担任技师、工务科长,任务是改良印刷纸张质量,解决边区新闻、文件、教学用纸难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工作中的华寿俊(中)。
因地制宜
马兰草中破难题
在反复实验中,王士珍发现陕北当地特有的马兰草,当地老百姓称其“扯倒驴”,因其纤维非常坚韧,毛驴的腿脚如被缠住则无法轻易脱身。马兰草喜阳、耐旱,非常适应陕北气候,当地随处可见。如用马兰草做原料,既成本低廉,又来源丰富,且纤维度强。华寿俊用马兰草作为原料,成功研制出印刷纸张的制作工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造纸用的马兰草和延安时期生产的马兰纸。
1940年12月8日《新中华报》报道了华寿俊的事迹:“青年化学家的尝试成功了,边区漫山遍野的马兰草,变成丰富的造纸原料,现在已用了10万斤马兰草造成20万张纸,印成各种书报刊物,边区的新闻事业,获得极大的帮助。因为他的制法简便,节省了很多人力与时间,纸的产量大增,过去造蔴纸,每月只产四五百刀,现在草纸每月产二千刀,最近要扩大纸厂,实现每月产二十五万张纸的计划。”该报还详细介绍了造纸过程:一选料,去掉杂草与尘土;二切断,将草切成寸许长;三煮浆,用土碱与石灰作用,产生苛性钠;四压碾,打成纸浆;五洗浆,即过滤;六挠纸,放上竹帘;七晒纸,整理压光。华寿俊还编写《马兰草造纸法》手册,在边区各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培养出300余名技术工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陕甘宁边区工人正在打捞纸浆,用马兰草造纸。
成效卓著
科技助力边区建设
由于马兰草造纸法的成功,边区政府在延安紫坊沟、南泥湾等多处兴建造纸厂,从此陕北告别了缺纸和劣质纸的历史。1940年,华寿俊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劳动英雄”称号,朱德亲切地称华寿俊为“我们的发明家”。1943年,陕甘宁边区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商品流通也繁荣起来,货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印刷钞票所用纸张的技术含量要求很高,边区政府又将制造钞票纸的任务交给了华寿俊。华寿俊经过反复研究、实验,终于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且使钞票纸的制造工作大大缩短了时间。1944年以后,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的各类钞票、证券等用纸,都是边区自己制造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边区自己制作的钞票。
1944年5月,在延安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华寿俊被授予“甲等劳动英雄”称号。毛泽东亲自为华寿俊颁奖,并送他一件羊皮大衣以资鼓励。
薪火相传
科技报国永不停步
华寿俊的贡献不仅仅在发明马兰纸。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前线缴获了一枚美国制造的火箭炮,送到了兵工局。当时我军使用的火箭炮是苏联制造的“喀秋莎”。华寿俊接受上级任务后,带领科技人员,连续工作一个多月,对其各个零部件进行分析研究,向上级提供了苏制与美制火箭炮的各项准确数据,并且提出改进建议。
1956年,华寿俊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参与了国务院下达的《十二年科技规划》编制工作。
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启动“3262”工程,为国家建立长波授时系统,1973年6月,华寿俊任“3262”工程指挥部总指挥。他带领团队完成长波台建设,向全中国正式发布标准时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素材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人民网
设 计:袁 也
责 编:邓涵文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