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5年以来,台湾同胞义起抗日,掀起了持续半个世纪的抗争浪潮。台湾同胞的斗争不仅打响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同胞的抗日史实,证明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台湾首先点燃武装抗日的烽火
日本侵华野心具有历史一贯性。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吉田松阴即在《幽囚录》中提出:“今宜急修武备,……北割满州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渐示进攻之势。”1868年,明治天皇发布《御笔信》,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为此日本制定了“南进与北进”的向外扩张计划:在南面,占领台湾,并以此为基础,向东南亚扩张;在北面,以朝鲜作为侵入中国东北的桥梁,进而征服全中国,称霸亚洲。1887年春,参谋本部陆军大佐小川次完成《征讨清国方略》,提出以8个师团“攻占北京,擒获清帝”,将“盛京、盖州以南的辽东半岛、山东登州府、舟山群岛、台湾、澎湖以及长江两岸十里之地直接并入日本版图”。1890年12月6日,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公开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概念,“盖国家独立自主之道有二:一曰捍卫主权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防护利益线,不失自己有利地域”,主权线就是“国家之疆域”,而中国的东北和台湾、琉球和朝鲜是日本的利益线,不容他国染指,台湾成为日本垂涎的战略要地,被其视为扩张版图的囊中之物,终于在1894年5月,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在战争中,伊藤博文明确提出要“全面占领台湾”,大藏大臣松方正义也提出:“占领北京固然声名赫赫,但取得的实际利益远不及占领台湾。”1895年1月,日本召开御前会议,敲定了“割让中国土地”的“靖和条约”方案,作为与清政府谈判的底线,在日本逼迫下,清政府签订了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的《马关条约》。
台湾是中国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战场与最持久的抗战堡垒。1871年12月,琉球船只于台湾南部触礁,船员登岸后被牡丹社高山族人误杀,这本与日本无关,但1874年4月,日本以“保护属民”为借口,由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领3600人从长崎出发,进攻琅峤的牡丹社,高山族同胞利用险恶地形,借助岩石和莽林掩护,用弓箭、火枪、石头等落后兵器抗击日军,造成日军病殁达650人。《马关条约》签订后,全台掀起反割台战争,在1895年5月至11月间,台湾受过训练的军士前后共出动3.3万人,日本为此投入两个师团与一个混成旅团,计有5万名正规军人、2.6万名军夫、9400匹马,相当于动用了日本陆军7个师团的三分之一,此外,还出动约占半个联合舰队战力的7艘军舰。在台湾同胞抗击下,日本战死4600人,负伤2.7万人,远高于其在甲午战争中的伤亡数量,乙未反割台战争是台湾同胞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拒做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亡国奴而奋起进行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战争,是台湾同胞武装反抗日本侵略殖民的原点。在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于11月18日向京都大本营报告“全岛悉予平定”后,台湾北部的简大狮、台湾中部的柯铁和台湾南部的林少猫等继续率领义军进行游击斗争,一直持续到1902年5月,被称为“抗日三猛”。
此后,台湾同胞的武装抗争意志始终未曾消退。1907年11月,蔡清琳与高山族同胞一道进攻警部北埔支厅,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在辛亥革命影响下,又先后爆发林圯埔事件、土库事件、苗栗事件、六甲事件、西来庵事件等,武装抗击遍及全台,参与范围包括各民族、各阶层、各职业的台湾同胞。1930年10月26日,赛德克人马赫坡社领袖莫那鲁道反抗日本殖民残暴统治,鼓动全族,发动起义,进攻殖民当局建立的样板聚落——雾社,造成255名日本人死亡,当局动用1163名警察、1194名军人、1381名官役人夫,使用毒气、芥子气、烧夷弹等生化武器和飞机、大炮等尖端武器,对付只有简陋武器的起义民众,雾社事件是日本殖民台湾50年中,少数民族抗日史上牺牲最为惨烈、规模最大的抗日活动,充分体现台湾各族同胞不屈不挠、奋勇抗击日本殖民统治的坚强意志与民族精神。此后,1934年9月,郑清水突袭基隆警察署;1937年11月,宜兰等地700多名矿工发动反日行动;1938年10月,高雄、六甲等地发生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行动;1944年5月,台北高等商科学校雷灿南密谋起义,台北帝国大学学生郭琇琮、蔡忠恕成立学生联盟密谋起义。这些抗争虽遭遇失败,但台湾同胞以血肉之躯展开的武装抗日斗争从未中断,始终坚韧不屈,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压迫历史进程中,台湾同胞从未缺席,其斗争标志着中国抗日历史的开端。
台湾同胞始终坚定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部分
日本先后推行“同化运动”和“皇民化运动”,试图将“日本国民精神”渗透至台湾社会各个层面,借此在思想与文化上消解台湾同胞民族意识与中华文化认同。然而,台湾同胞始终坚定“自己是中国人”的信念,积极通过使用汉语、保留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观念等方式,有力反击日本殖民当局“改造”政策。台湾士子创办诗社、文社、义塾、报刊、杂志,撰写文集、诗集,保存中华文化,表达对祖国的眷恋和对日本统治者的不满。洪繻在《台湾沦陷纪哀》中用“可怜海外民,戴汉心未忘”表达台湾同胞民族认同。连横致力于用史学考据方式探析台湾始终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其用毕生精力编著的《台湾通史》明确肯定台湾是中国领土,称“台湾固海上荒岛,我先人入而拓之,以长育子孙至于今是赖”,“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我祖我宗,横大海,入荒陬,临危难,以长殖此土”。在文学上,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鲁迅、郭沫若等新文化运动先驱的著作传至台湾,台湾同胞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身份认同。吴浊流在《亚细亚的孤儿》中用“汉魂终不灭,断然舍此身”表达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
在日常生活中,台湾同胞不畏殖民压迫,想方设法保存族谱、延续宗教信仰与穿着传统服饰等生活习惯;他们坚持使用汉语、闽南语、客家语及少数民族语言,研读中华经典,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华文化、延续民族血脉。台湾人士谢东闵称,“日本统治了半世纪,禁止他们读汉书,强迫进日语学校,说日本话,但是他们回到家里还是说福建话或客家话,偷偷地请识汉文的前辈教读中国书,由此可见台湾同胞仍然是忠于国族,念念不忘祖国的”。
台湾同胞积极参与祖国抗战体系
台湾同胞抗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们积极投身祖国抗战事业,付出巨大牺牲与努力。其中,台湾义勇队最具代表性,集中体现了台湾同胞的爱国热忱与斗争精神,在抗日宣传、对敌武装抗战、医疗救护、培养青年干部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成为唯一由在大陆的台湾同胞组成的抗日武装团体,一直战斗到抗日战争完全胜利。
台湾同胞凭借语言、文化等方面优势,在对敌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抗战时期宣传工作的独特力量。台湾革命同盟会编印《台湾问题言论集》《新台湾》《台湾民生报》等,报道宣传台湾情况;台湾义勇队先后出版《台湾先锋》《台湾青年》《台湾革命丛书》,创办《台湾壁报》《台星》等,宣传抗战建国国策、报道国际局势、介绍台湾同胞长期以来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发展情况、激励台湾青少年坚定光复台湾信念和肩负起台湾回归的历史使命。台湾同胞在浙江沿海进行广播,用闽南语以“唤醒在水深火热中之五百万台胞,一致起来响应祖国抗战”,用日语向国外播讲中国抗战与台湾问题,以促进国际上的了解。台湾同胞充分发挥自身语言与身份优势,积极投身对敌宣传,不仅动摇了敌军士气,助长了其内部反战情绪,也有力推动抗日复国运动广泛传播。
台湾同胞不仅有效牵制了敌对势力,削弱了其对主战场的压迫,还积极参与情报工作,为抗日斗争提供关键支持。日本占领台湾后,为防止岛内民众反抗,不得不长期部署大量警备力量,对抗不断爆发的武装抵抗和秘密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将全部军事力量投入中国大陆或东南亚战场的可能性,为祖国抗战争取了战略回旋空间。七七事变后,日本殖民当局强征台湾军夫赴大陆战场,承担日军后勤补给和劳务支援等任务。为抗拒离台参战,许多台湾同胞不惜自残右手食指,以此逃避征用,1939年还爆发了基隆壮丁集体反抗行动,成功击毙日军30余人。许多被强征入伍的台胞,在战场寻找机会,实现“回归祖国、参加抗战、解放台湾”的愿望。华南日军中有数千乃至万名台湾同胞投向祖国怀抱,有力支持了祖国的抗战,他们提供的情报,对祖国军队发起战略进攻、避免军队伤亡起到重要作用,对削弱日军战斗力和士气大有裨益,是台胞抗日斗争的重要方面。在被派往海南岛日军中,有500多名台籍士兵反正。1945年6月下旬,在占领涠洲岛的日军中,25名台籍士兵渡海投诚,并带领中国军队将岛上日军肃清。1945年六七月间,台湾青年林鸿鸣、陈子原用时半年,自华南日军中成功潜抵重庆,为台湾同胞寻找反正联络路径提供了关键保障。
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台湾主权归还中国的重要历史依据
台湾同胞自发抵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事实,是中华民族对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为战后中国收复台湾提供了历史依据与正当性支撑。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表明台湾同胞始终认同中华民族身份,更从历史事实和人民意志两个层面,为台湾归还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台湾同胞五十年如一日的反殖民斗争,使国际社会广泛认识到台湾并非日本“固有领土”,而是一个被强占的中国领土。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明确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并在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中得以重申和确认。台湾同胞长期坚持的抗日意志,成为国际社会作出台湾归还中国决定的重要道义基础和现实佐证。
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中华民族共同抗战精神的重要体现。抗战胜利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成果。台湾同胞的英勇抗战,其历史记忆不仅镌刻在民族精神中,更构成中国统一大业的有力依据。战后中国政府接收台湾,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合法恢复。此一历史进程,既有国际条约的确认,也有台湾同胞的意愿支撑,更有中华民族的共同奋斗为凭。
(本文内容选自《两岸关系》杂志2025年第9期)
作者 | 刘泽润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