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里的一座座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在记录着一所所高校走过的知识传承、文化创新历史的同时,也见证着一代代大学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见证着一代代青春力量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青春作为。
中国教育报开设“校馆弦歌”专栏,请跟随中国教育报记者的脚步走进一所所高校,在一件件走过光辉历程的馆舍陈列中,感受跃动的时代脉搏。今天,一起探访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和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
走进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
听,至诚报国的赤子之心在这里跳动
![]()
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室。
这里是已故的战略科学家、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从前彻夜通亮的灯光仿佛从未熄灭。在师生们的心里,黄大年老师也从未离开。
2017年9月,吉林大学将黄大年生前办公室原址改建为现在的黄大年纪念馆。“整个纪念馆300余平方米,分为办公室、荣誉室和图片实物展区3个部分,再现黄大年为科研事业奉献的一生。”黄大年曾经的助手、黄大年纪念馆副馆长、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于平说。
站在这里,桌子上微微卷起的书角,一张张写满字迹的行程表,还有那面鲜红的党旗,都在无声地记录着一位以身许国的科学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在陈列柜里,一份入党申请书格外引人注目:“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09年,黄大年回到母校工作,在第一时间就向党组织提出恢复他因出国而中断的党籍。2017年1月,黄大年同志被正式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7月1日,中共中央追授黄大年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回国之初,黄大年带领的团队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他意识到,“不少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都藏在放松环境的思想碰撞里”。他特意向学校申请了一个杂物间,并亲手将其改造成“茶思屋”,不仅提供免费的茶水咖啡,还能让师生们在这里“慢下来,想一想”。
现在,黄大年纪念馆对面的509室成了这间茶思屋,也成了黄大年精神的延伸。“在黄大年茶思屋里,不仅有科研的畅想,更有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一种谋划和预言。”于平说。
2025年9月8日,吉林大学中心校区鼎新图书馆7楼气氛热烈,学校5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及代表依次发言,交流教学科研心得——一间全新的黄大年茶思屋正式投入使用。地质宫茶思屋是科技攻坚的地理坐标,而鼎新茶思屋是薪火相传的精神印记。
黄大年在世时,常谈起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他曾在朋友圈提出“黄大年之问”——“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黄大年勇攀科学高峰,加速推动中国深探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他用自己的一生,向党、向人民回答了“黄大年之问”。而这答案,今天的我们在黄大年纪念馆里可以探寻一二。
如今,吉林大学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刷新亚洲纪录,航空重力梯度仪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5支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2017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活动创建以来,来自全国的4批共800个教师团队获评。
“黄大年纪念馆建设和开放的最重要意义是,让大家从实物、资料和环境中感受科学家生前为国家、社会、学校和人才培养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同时让参观者特别是年轻人能够感受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于平说。
探访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
一粒种子这样改变世界
![]()
走进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中厅,两幅油画格外醒目。一幅绘着袁老在金黄麦田中手持麦穗毅然伫立的情景,另一幅绘着袁老与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人并肩而立,手捧稻穗注视远方。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种精神光照大地。
“如今,‘禾下乘凉梦’已经实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在实现。除了这两个梦想,他还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首席讲解员胡艺华说。
袁隆平院士与湖南农业大学之间渊源颇深,他生前曾长期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和作物学博士生导师。2023年湖南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正式开展,展馆就坐落于湖南农业大学思源馆二楼。
展示馆以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种子为主线,陈列着图文视频、实物模型、手稿专著等展品,讲述着袁隆平科学报国的故事。“兴农初心”“大地之光”“精神高照”“薪火相传”“砥砺前行”5个板块渐次展开,记录着袁隆平如何用一粒种子守住国人的饭碗,又怎样梦想着用杂交水稻让世界不再有饥饿。而他自己一生扎根田间,一件800元的西服是袁老最贵的衣服。
科技创新,唯实唯真是立足之本。面对杂交水稻难题,袁隆平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其一生。“这种求实精神,体现在他冲破经典遗传学束缚,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雄性不育研究上;体现在他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的不懈探索中;体现在他挽起裤管、行走于阡陌稻田的串串脚印里。”胡艺华说。
这种精神薪火相传,深深感染着农学学子。
在湖南农业大学,还有两处特别的“课堂”,它们以袁隆平院士的精神,无声却深刻地影响着每名学子的求学之路。
被命名为“隆平楼”的第十二教学楼,于2022年5月20日——袁隆平院士逝世周年纪念日正式揭名。
对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22级农学专业学生李奕而言,这栋楼不再只是学生上课的地方,更是袁隆平科学家精神传承的象征。“在这里,‘作物育种学’的课堂不只是讲授知识,老师会指着窗外耘园那片试验田,讲述袁院士当年如何头顶烈日、一步一步寻找‘野败’的故事。隆平楼提醒我们农科学子,知识必须与踏实求真牢牢绑定。”
隆平楼对面的隆平文化园中,袁隆平院士雕像在这里庄严落成。雕像手持稻穗,目光慈祥而深邃。基座上,镌刻着他在湖南农业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赠予学生的八字箴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23级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封烨曾现场见证这个时刻。2019年,封烨成为湖南农业大学一名本科生。在当年的开学典礼上,她如愿见到曾在课本和新闻中一次次读到和看到的袁隆平院士。“他就坐在不远处,亲切而真实。无论是在水稻田里还是在实验室中,我都被院士的精神深深影响。每当实验受挫,袁院士勇攀高峰的精神总是一次次激励我。”封烨说。
每当毕业季,隆平文化园里都会有一面“青年誓言墙”,上面写满农科学子的承诺——有人说“要像袁爷爷一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有人写“毕业后要去基层,推广优质稻种,实现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
这是静默的建筑,更是鲜活的课堂。一粒粒种子由此萌发,扎根大地、向阳生长。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1日01版,原标题《听,至诚报国的赤子之心在这里跳动——走进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2025年10月22日01版 ,原标题《一粒种子这样改变世界——探访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
图片来源|微言教育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杜亚丽 李莹 郑翅 通讯员 冯子宸 潘懿
责任编辑|王佳实
校馆弦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