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科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今开设【典籍里的中国科技】栏目,旨在从简牍中探寻中华民族的科学精神与创新基因,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厚植历史底蕴与文化自信。
本期我们从《史记・河渠书》出发,追溯郑国渠的故事。
你能想象
两千多年前一条原本是
“疲秦之计”的水渠
却成为
滋养关中、助秦崛起的
“富民之基”!
郑国渠示意图。图片来源:文物陕西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里,讲述了这样一个不断反转的故事——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閒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閒,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泽鹵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可简单翻译为:韩国派名为郑国的水利专家去秦国当间谍,忽悠秦国修一条300多里的超级水渠,意欲靠工程拖垮秦国国力。没想到工程进行到一半,阴谋败露,郑国却当着秦王的面辩解:“我确实是间谍,但这渠修成了,对秦国可是天大的好事!”
更戏剧性的是,秦王居然信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片来源:中国水利博物馆
这条后来被命名为“郑国渠”的工程,用泾河饱含泥沙的“淤水”,把四万多顷盐碱地改造成良田,一亩地能收250公斤粮食。
关中平原从此告别饥荒,秦国靠着这项水利工程强势崛起,司马迁用“卒并诸侯”四字,暗喻水利工程对历史进程的撬动作用。
从郑国渠的建造本身来看,它充分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采取“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的设计,体现了古人在认识水流等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势而为、主动作为的智慧,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另外,“用注填阏之水”(指利用泾河泥沙淤灌改良土壤)是世界最早的土壤改良技术记载;“亩一钟”的产量记录,体现了我国古代量化史学的雏形。
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司马迁通过对比西门豹治邺与郑国渠修建两件水利工程,展现了战国时期水利建设与国家兴衰的深层关联。郑国渠至今仍在滋养关中平原。
当前,郑国渠建成2261年后,它的第六代工程泾惠渠,仍然浇灌关中平原130多万亩农田。图片来源:中国水事
大国重器守安澜,治水自古以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古人在水利治理以及建设中的识水性,顺水势,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的治水实践和科学思想深刻的影响着后代,跨越千年为现代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和历史启迪。
这些藏在典籍里的科技密码,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触摸到古人的理性光芒。下期典籍探秘,你想解锁哪部古籍里的科技故事?评论区告诉我们~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责 编:张慧凯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