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这天,也是邓稼先逝世10周年的日子。当天,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10年前,已身患癌症的邓稼先在病床上强忍剧痛,与于敏共同完成《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为中国争取到十年宝贵的核试验窗口期。10年后,当《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联合国通过时,中国已凭借这份“生命遗嘱”完成了核武器从实验室到实战化的跨越。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老于、胡思得”:一根细细的铅笔,微微颤动,在稿纸上缓慢地写下“抬头”。然而,仅仅是几个字,铅笔的主人便因乏力和疼痛,额角沁出大滴大滴的汗珠。这一天,他刚刚做完化疗。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6年3月14日,邓稼先写给于敏、胡思得
的信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时隔近40年光阴,许鹿希仍清晰记得那个场景,1986年3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她的丈夫邓稼先因患直肠癌做了手术。手术后,邓稼先已无法直接坐在椅子上,但他还是坚持写着这封信。邓稼先对许鹿希说:“我有两件事必须做完,那一份建议书和那一本书。”他指的是向中央提出的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和规范论。
生命绝唱,倒计时中的国士担当
1986年,除中、法两国外,另外三个核大国都已实现在实验室内用计算机模拟核弹爆炸试验。因此,他们提出核禁试的主张,其目的是限制其他国家的发展,从而维持优势地位。这背后的逻辑再清晰不过。中国只有同样实现此项技术后,才能停止核试验,否则,多年的努力必将功亏一篑。
1986年3月,邓稼先在医院向来访者用手比划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大小
来源 | 央视网
因此,即便重病缠身,邓稼先也一定要“抢时间”,完成人生最后一件大事——他要和多年的同事、好友于敏联名上书中央,建议加快我国核试验进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邓稼先与于敏
来源 | 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作为邓稼先多年的同事和学生,胡思得全程参与了这份建议书的起草。胡思得回忆:“老邓忍着病痛手书,笔迹常显得缭乱,他便负责把其意见整理好,交给于敏、胡仁宇等专家修改,再将修改稿送到医院交老邓一字一句审阅修改。”
那封写于3月14日的信,正是那些往返意见中的一封。许鹿希至今记得,病床上的邓稼先手握密封的信件,对她说:“这份建议书比你我的命都重要!”
时刻怀念,跨越十年的历史回响
1986年4月2日,这份重要的《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定稿,以邓稼先和于敏两人的名义向中央呈报,很快就得到了中央的同意。这份文件创造性地提出“实验室模拟+计算机仿真”技术路线,使中国在全面禁核试条件下仍能保持技术迭代能力。
118天后,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享年62岁。他留下最后嘱托:“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
1996年7月29日,我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爆试验。这天正是邓稼先离开十周年的日子。清晨,试验队伍出发前,胡思得照例要给大家做动员,这一次,他格外动情:“老邓在天上看着我们呢,我们一定能成功!”
从1996年7月30日起,我国开始暂停核试验,中国与其他核大国一样, 完成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禁试四个里程碑,进入了在实验室模拟核爆过程的新阶段。
1996年7月22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于敏、胡仁宇、胡思得怀念邓稼先的文章,“十年来的形势变化,完全证实了建议书的正确性。每当我们在既定目标下,越过核大国布下的障碍,夺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时,无不从心底钦佩稼先的卓越远见”。
精神丰碑:超越时代的价值坐标
很多人不知道,在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与了32次,其中15次是由他在现场组织指挥的,但他从未见过氢弹爆炸火球,因为他要一直“钉”在指挥所里。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当年,为中国核武器事业作出人生选择的时候,邓稼先就坚定地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28年后,邓稼先的名字被正式公开,他献身核武器研制的英雄事迹也才开始被人们知晓。而此时,弥留之际的他,仍然无比坚定:“如果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79年,寻回未爆的核武器弹头后,
邓稼先(左)于新疆核试验基地的戈壁滩
来源 | 北京市科协
1986年,病榻上的邓稼先颤抖着写下最后一份建议书。这份凝聚毕生心血的“生命嘱托”,为中国核武器发展指明方向。28载的隐姓埋名,化作惊天动地的巨响;毕生的默默耕耘,铸就护国安邦的利器。他带走的是一身病痛,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精神火种——那“两弹一星”的光芒,永远照亮中国科技的苍穹。
参考文献:
[1]十年,我们时刻怀念[N].科技日报,1996-7-30.
[2]假如可以再生 我仍选择中国——大师邓稼先的不平凡人生[N].学习时报,2017-11-22.
[3]邓稼先百年诞辰 临终嘱咐 “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N].光明日报,2024-06-25.
[4]“两弹元勋”邓稼先:许身国威壮河山[N].解放军报,2024-12-11.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约稿咨询:
010-8741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