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人接续守护千鹤岛
——记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千鹤岛旅游度假景区黄业彬
晨曦初露,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千鹤岛周边水面泛起薄雾,黄业彬撑着小船缓缓划过碧波。
竹林中传来此起彼伏的鹭鸣,3万只白鹭正舒展羽翼,迎接新的一天。这位皮肤黝黑的汉子仰头望向鸟群,嘴角扬起笑意——这是黄家五代人守护了三十余年的生命画卷。近日,因呵护当地人鸟和谐的生态环境,黄业彬获评2025年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
荒岛变青山的生态奇迹
“小时候听爷爷说,岛上最初只有十几只白鹭。”黄业彬回忆道。上个世纪90年代,千鹤岛还只是南流江畔的一片无名荒滩,黄业彬的祖父便带着全家在此搭棚守鸟。彼时,黄家人白天捕鱼,夜晚轮流持手电巡岛,用铜锣声惊退盗猎者。
“江面漂着塑料袋,竹林里藏着捕鸟网。”黄业彬翻出旧照片,多年前的场景历历在目。
2017年,黄业彬被聘为专职护林员,守护范围从岛屿扩展到整片江岸林地。他创新“竹筏巡逻法”,利用渔民身份作掩护,监督岛上各种污水偷排行为。多年来,他先后向生态环境部门提供违法排污线索27条,促使3家违规养殖场关停。
站在千鹤岛观景台远眺,苍翠竹林倒映在碧水中,鹭鸟的白色身影如繁星点缀其间。如今,岩鹭、苍鹭、牛背鹭等十余种珍稀鹭鸟相继栖息于此。
“鸟是环境晴雨表。”黄业彬指着竹林间嬉戏的幼鸟感慨道,“现在白鹭孵蛋成功率比10年前高了三成。”
绿水青山飞出“金凤凰”
黄昏时分,游客们的相机快门声与鹭鸣声交相呼应。黄业彬递来望远镜:“看那群小白鹭,翅膀带金边的刚满周岁。”曾经的贫困渔民,如今成了生态旅游的领路人。
2016年,博白县推行“党建+产业链”扶贫模式,在驻村第一书记支持下,黄业彬将养鱼积蓄投入荒岛开发。竹筏观鸟、鹭群摄影、生态民宿等项目陆续落地。村民以土地入股,30多名贫困户当上导游、护林员。去年,景区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昔日“江上漂”的渔民家庭年收入突破10万元。
“穷山沟变聚宝盆。”江宁镇党委书记陈彪指着生态旅游地图介绍,千鹤岛经营模式带动了周边4个村的发展。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为守护当地良好生态环境,黄业彬组建起50人的护鹭志愿队,队员有渔民、学生、退休教师。在每周日的“爱鹭课堂”上,孩子们通过望远镜观察鹭群,学习制作生态鸟巢。今年春天,黄业彬在巡岛时发现孩子们设置的38个人工鸟巢中,已有29个住进“新房客”。
“没有哪代人的努力会白费。”黄业彬拾起筏上的一片白羽轻语。从守鸟求生到借绿致富,鹭群从十几只繁衍到3万余只,生态文明的种子终在时光浇灌下长成接天青翠。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文 字 | 韦善康
视频 | 程龙
编辑 | 张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