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俗话说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今天是2025年7月30日,中伏的第一天。今年的中伏从7月30日到8月8日,一共有十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将打破近十年“20天中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中伏。
今年中伏为何只有十天?
三伏天的时长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推算而来。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初伏与末伏之间便是中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由于庚日的循环周期为10天,初伏和末伏的时长固定为10天,而中伏的时长则可能是10天或20天,这使得三伏天的总时长在30天到40天之间波动。
今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入伏的日子,是7月20日(庚寅日)。7月20日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
所以,2025年的初伏从7月20日开始,至7月29日结束。中伏从初伏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7月30日(庚子日)起,到8月8日结束,共10天。
虽说中伏时长较平时少了10天,但炎炎烈日下,暑热的威力可一点也不会打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为什么“夏有三伏,热在中伏”?
老话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中伏期间,高温与高湿叠加,形成“湿热交蒸”的气候特点,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期。
古人将三伏天视为“伏者,隐伏避盛暑也”的时期,提醒人们在炎热的天气中要学会“蛰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这种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提醒我们在中伏期间要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和作息。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从科学角度看,这是因为夏季“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即夏季风带来降水的同时伴随高温。当副热带高压强盛时,其笼罩区域高温范围广;在副高边缘,水汽条件好,就易形成强降雨天气。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北半球的日照时间仍然很长,地面吸收的热量大于散发的热量,使得气温持续攀升。同时,空气湿度大,人体的汗液蒸发困难,散热效果差,体感温度会比实际气温更高,让人感觉闷热难耐。
另外,2025年立秋(8月7日)正值中伏第9天,形成“秋包伏”现象(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民间俗语 “秋包伏,热死牛” 虽有夸张,但“秋老虎” 威力不容小觑。就像秋天虽然来了,但夏天的余热还在顽强抵抗,不肯轻易退场,让我们在立秋后依然要忍受高温的煎熬。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伏养生记住3个“三”
三静
静坐
中医认为 “暑气通心”“暑热扰心”,而 “心主神明”。高温天气易扰人心神、使人烦躁,干扰人体机能。建议每日进行静坐冥想 10~15 分钟,排除杂念,放松身心,使心气通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静思
古语有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思虑过多,耗费心神,徒增愁绪。
在炎热的三伏天里,找个阴凉之处,偶尔发呆冥想,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调节,有利于健康,尤其对大脑来说,是很好的休息。
静心
有研究表明,社会心理的紧张刺激会降低或抑制机体的免疫能力,诱发身体疾病。
夏天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让身心投入进去,最好达到忘我的程度,这样心就静下来,心静自然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三热
茶要热
夏季饮用热茶能刺激毛细血管舒张,消暑解渴、清热凉身。茶叶中的茶碱成分有利尿作用,排尿也能带走身体的一些热量。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可取少许陈皮洗净,撕成小块,与绿茶一同泡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泡脚水要热
人脚上有脾经循行,而泡脚可疏通经络,健脾祛湿。三伏天泡脚,体内的寒湿之气排出后,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也会有所缓解。
可在每晚临睡前用40℃左右温水浸泡双脚(水淹没踝关节处),每次浸泡 15~20 分钟(期间可加热水保持水温),以感到微微出汗最好。
后背要热
炎炎夏日,空调房成了人们最喜欢待的地方,但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容易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这被称为 “空调病”。
想要避免这类问题,做好空调房中的保暖工作很重要,注意不要让通风口的冷风直接吹在身上,最好能披件小外套或披肩,保护肩颈和腰腹部,避免受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三做
做运动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多为多吃少动,容易形成脾虚湿阻的体质,这样的体质最需要通过锻炼出汗来调理。
夏天可在早晚天气凉爽时,到户外锻炼半小时。年老之人可以选择太极拳等和缓运动。
做食疗
中伏食疗,要点有三:
一是关注温热性食物。天气炎热、气温高,但人体的阳气浮于外,内里相对虚寒,宜适量食用羊肉、桂圆、生姜等温热性食物,以温补阳气。
二是注重健脾利湿。夏季暑热,易伤脾胃,宜食薏苡仁、白扁豆、红豆等健脾利湿的食物,以维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
三是补充水分和维生素。暑热多汗易致水分与电解质流失,应多饮水,更要多选择水分充足、维生素丰富的果蔬类食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做保健
三伏天晒背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补阳气、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不要在阳光强烈时晒背,应在9点以前或15点以后,每天晒15~20分钟,最好不超过 30 分钟,达到微微汗出即可。晒背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你那里的天气有多热?
你记忆中“最热的中伏”
是怎么度过的呢?
快来评论区留言分享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河南卫视微信公众号综合自中国中医、健康时报、中华文化促进会家族文化委员会、视觉中国等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