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易展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黄羽滋:技可进乎道,在思与动中自成风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01 23:44:56   浏览次数:1  发布人:09b4****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岁月更迭,蝉鸣伴夏,毕业的骊歌再次响起。2025届港澳台毕业生们即将扬帆起航,奔赴全新的人生旅程。当年,他们怀揣对知识的憧憬与对未来的向往,跨越山河,相聚于未名湖畔,开启燕园求学生涯。在这片学术沃土上,他们自在遨游于专业知识的海洋,沉浸于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浪潮,在拓宽视野的同时磨砺心性,增长本领,成长为自信昂扬、乘风而上的年轻一代。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些港澳台毕业生代表,倾听他们的成长心声,感


    编者按:

    岁月更迭,蝉鸣伴夏,毕业的骊歌再次响起。2025届港澳台毕业生们即将扬帆起航,奔赴全新的人生旅程。当年,他们怀揣对知识的憧憬与对未来的向往,跨越山河,相聚于未名湖畔,开启燕园求学生涯。在这片学术沃土上,他们自在遨游于专业知识的海洋,沉浸于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浪潮,在拓宽视野的同时磨砺心性,增长本领,成长为自信昂扬、乘风而上的年轻一代。

    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些港澳台毕业生代表,倾听他们的成长心声,感受他们的理想热忱,见证他们在燕园热土上绽放的青春华彩。

    人物简介


    黄羽滋,来自中国台湾,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风景园林专业2025届硕士研究生,曾任北京大学港澳台研究生成长中心副主席、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生会宣传部长、壁球协会理事长兼教练。在校期间,曾获北京大学台湾硕士研究生奖学金、专项学业奖学金、2025年北京大学“北大杯”壁球赛亚军等荣誉。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去描摹黄羽滋在北大的三年,也许是绿色——不是印在色卡上的标准编号,而是流动在生活里的、鲜活而真实的绿:河道旁微风轻拂的野草绿浪,承载着他对生态设计的理论思考;图纸上翩然跃出的那抹青翠,凝缩着他对形意张力的极简思辨;球馆外晚霞映染的林叶流影,见证着他一次次挥拍的心性淬炼……这一抹绿,在学业的求索中沉潜,在设计的灵光中闪动,在小球的弹跳间穿行——是他青春的底色,也是他内心真实的温度。而一位他敬仰的导师,和一群并肩作战的伙伴,则为这段旅程赋予了更丰厚的注解。黄羽滋的北大故事,正是在这思与动的交错中,愈见清晰。

    逐光入景

    “我高中的时候就觉得建筑师很帅。”谈起最初的专业选择,黄羽滋笑得爽朗,“他们讲起建筑时,总能展现对建筑的理性分析与感性表达。那种思考不仅关乎空间的形态,还延伸到历史与未来,触及人和环境之间真实而细腻的情感。当时就在想,我能不能也成为那样的人?”

    这份朦胧的向往,随着大学志愿的临近逐渐清晰。他在本科阶段选择了与建筑一脉相承的景观设计专业。学习过程中,他愈发意识到,景观不仅是视觉上的美学表达,更承担着对生态环境、公共空间乃至人类心理的回应。“比如绿地空间如何调节人的情绪?人造湿地如何实现水质净化?我开始觉得,景观是有解题能力的。”

    抱着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让他将目光投向了北大。“我当时注意到我的硕士导师,他是将中国景观设计推向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人物。如果能在他身边学习,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黄羽滋回忆道。他坦言,当时有点像是“追星”,但更重要的是“被理念所吸引”。“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有一整套关注景观功能与机制的学术体系。我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深造,不仅是一个理性的决定,也是一种感性的归属。”


    黄羽滋在读懂中国实践中分享经验

    研途自织

    黄羽滋的研究方向是“设计生态学”,听起来像是一门交叉学科,实际上是景观设计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系统性回应。他的毕业课题选取了一个独特而具有挑战性的案例地——由导师以先锋手法设计的一段河流廊道。“我们想验证,这样经过特别设计的水与绿地组合模式,是否真的能够重塑微气候、实现区域降温。”

    但现实远比设想来得复杂。由于这段廊道的结构极具创新性,与寻常廊道、相关文献中的各种研究对象差异巨大,从而导致已有的研究方法也难以直接借鉴,方法的缺失和路径的模糊将他不止一次推向焦虑与挫败的窘境。“那段时间常常写论文写到深夜,对着停滞不前的进度条崩溃。”但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一步步探索、试错、拼接,最终逐渐建立起一套自洽的技术路线。

    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记得那些在关键时刻给予他支持的人。“每当我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导师和博士师兄总会帮我梳理思路、鼓励我往前走。他们给予我的,不只是学术上的指导,更是研究工作中情绪低谷时的一份支撑。”

    最终,他顺利完成了这项挑战极高的研究。“我总觉得,那段时间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把脑子和身体掏空,但也因此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科研肌肉。”


    黄羽滋与恩师合照


    黄羽滋与师兄在案例地调研

    因热爱入局

    但如果你认为黄羽滋只是个伏案设计的科研型学生,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同学们眼中,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景观壁球第一男单。“我原来是个不怎么运动的人,但北大体育氛围太好了,研一那年我想着挑战一下自己,就选了壁球课。”这次选择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从初学时的好奇尝试,到后来真正爱上这项运动,他逐渐在壁球中找到了专注与释放的平衡点。他加入了壁球协会,先后担任活动部长和理事长,还为协会设计了多款文创产品。后来,他成功进入校队,每周要训练十几个小时。黄羽滋形容那种状态:湿透的衣服紧贴后背,全身心地预判和击球。“那是我第一次,在一个集体里长期打磨一项技术,并在比赛中将它释放出来。那种被专注包裹的时刻,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从校内赛场到公开赛事,他与各种流派的选手交锋。在最近一次重庆的比赛中,他甚至能和一位基础深厚、经验老道的职业教练五五开。“那场球像是对自己努力训练的一个交代,每拿一分心里就是一阵掌声”。


    黄羽滋与队员在北大杯摘得银牌


    黄羽滋随校队出征重庆推广赛

    表理之间

    相比起空间设计,黄羽滋坦言自己其实更沉迷于平面设计。而在北大的校园里,他的设计才华早已被广泛认可。他为多个单位和学生组织做过设计,作品屡次被采用、好评不断。2023年,他还中标了北大创新创业学院的logo征集,将自己的作品永久地留在了母校。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黄羽滋为各学院所做设计展示

    不过,设计的道路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某重大活动的logo征集。“当时我和甲方反复沟通,调研构思,花了将近两周时间打磨方案。其实我很早就意识到‘通俗感’更容易被接受,也做了几版尝试,但我想用非套路化的设计进行尝试。”最终,这个选择没有赢得评审的青睐,被排在第二位。“看到中选的是另一个通俗的方案,甚至与我最初“pass掉”的方案极其相似。让我失落的不是落选本身,而是我反复权衡后所坚持的表达,终究不适配需要高度接地气的场合——那种落差,比简单的失败更令人无力。”但同时,他也从不少类似的经验中获得了深刻体悟。“公众审美与设计师,不能有一方居高临下,需要更多对话与理解,我们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但我真心希望日后能遇到更多审美同频的人,这会是莫大的幸运。”


    潜行不怠

    “刚进北大的时候,我真的什么都想学,想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野蛮生长。”黄羽滋回忆道。那时的他渴望在每一门课程、每一次讲座、每一个社团中汲取养分,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出无限的可能性。但现实并不总是留有余地。时间管理上的失控让他数次陷入“分身乏术”的状态,也让他在反复试错中逐渐意识到: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成长,不必一味地“跳出舒适圈”,有时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的舒适圈一点点拓宽、打磨、夯实,最终做大做强。

    这种对节奏与方向的重新理解,也影响了他对未来的选择。他从最初的“all in 创业”转向寻找一份稳定、可持续,同时仍能表达自我的工作。“不是不再理想主义了,而是想要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让我可以更专注地去施展自己的想法。”他说,梦想依然在:将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不为市场趋利妥协,而是做那些真正打动自己、逗乐别人的作品。

    技进乎道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几年的转变,黄羽滋选择了“技进乎道”。

    “我入学前特别喜欢乔布斯那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那种积极的状态曾深深打动我。”他说,“但现在,我更偏向一种内敛的成长。打磨一门技艺的过程,往往能带来比‘冲刺’更深的思考与领悟。”这几年的时光里,他在学业中用研究回应现实问题,在运动中用身体与意志对抗惰性,在设计中用点线面调动观众情绪。他不再一味追求成长的速度,而是开始在重复中提炼,向内寻求质感与方向。“技进乎道”,于他而言,不只是技艺的进步,更是一种面对生活的姿态。他始终相信,那些看似微小、日复一日的动作,终将在某个时刻酝酿出属于自己的风景。


    黄羽滋在阿克苏河滩调研

    如今,站在毕业的路口,他没有激昂的宣言,只有一句轻轻的“谢谢”:谢谢北大这片厚重而自由的土壤,谢谢那些并肩奋斗的深夜,谢谢一路上所有的遇见,成就了今天的黄羽滋。他会继续走在那条熟悉又未知的路上,在技艺与思考的叠加下拓展边界,也在工作与生活的交错中从容自适。愿他走过的每一程,都依旧葆有从容与热爱,依旧铺满绿意、闪烁灵光——正如他曾在北大,用笔尖、汗水描绘出的青春,深沉而鲜活,真挚而蓬勃,始终承载着那份未竟的热望。

    来源 | 北大港澳台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09b4****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yixu.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