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庄文颖院士
科学家故事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点击上方听全文
朗读: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讲解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真菌宛如一群隐匿的精灵,悄无声息地掌控着生命循环的诸多密钥,却长久以来鲜为人知。每一次深入荒僻之地的科学考察,都是一场与大自然的深情对话,而她似乎能听懂真菌的密语,从腐朽的木枝和潮湿的土壤中敏锐地捕捉到它们的踪迹。她,便是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庄文颖。
数十载如一日,庄文颖潜心于实验室的显微镜下,探秘真菌的真容。她端坐书桌前,以笔为剑,编撰志书,为真菌家族“正名立谱”。她现身科普讲堂,点燃公众对微观世界的好奇之光。她半生执守,不知疲倦,以严谨笃实的治学态度和对科研事业如痴如狂的热爱,照亮了中国真菌学从荒芜走向繁茂的漫漫长路。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1
·把失去的十年“追回来” ·
1948年,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院士的千金呱呱坠地。夫妇二人精心为孩子取名为“文颖”。庄文颖不负其名,自幼聪颖过人,热衷于探索求知。
1968年,正值20岁芳华的庄文颖响应国家号召,毅然离开京城,前往山西农村插队。在繁忙的农事之余,她敏锐地察觉到:病虫害是制约村里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一旦作物染病,村民们便急忙喷药,但对于作物究竟患了何种病害,以及致病原因,却无人能解。”庄文颖暗自立誓,决心揭开这一谜团。
1978年,步入而立之年的庄文颖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即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有幸师从著名菌物学家余永年,自此与微观世界的奇妙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野外科考、采集标本,还是撰写学术文稿,庄文颖的才华与实干精神令余永年对她寄予厚望,期望她能为我国真菌分类研究开辟新天地。
1983年,庄文颖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时,我在国内学的几乎是‘哑巴英语’,与导师交流时常常一头雾水。”庄文颖回忆时笑道。为此,她每晚坚持参加英语课程,“从最基础的语法起步,逐步积累词汇量”。
攻克了“语言关”后,庄文颖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她每日早出晚归,几乎将所有时间都倾注于实验室,宛如一块巨大的海绵,孜孜不倦地汲取真菌学的知识养分。在康奈尔大学的五年时光里,庄文颖不仅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业,更在真菌分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3年,庄文颖在康奈尔大学校园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1988年,庄文颖学成归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此时的她,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要把失去的十年追回来。”她迅速投入到子囊菌部分类群的资源、分类、DNA条形码以及分子系统学等领域的综合研究。
“当偶然间接触到真菌学这一领域,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牵引,我内心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回首往昔,庄文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彼时,中国的真菌学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开垦这片荆棘丛生的“处女地”困难重重。然而,这非但未成为庄文颖前行路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内心深处潜藏的探索热情,驱使她一往无前地朝着这片未知疆域阔步迈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2
·真菌学领域的“活字典”·
数十年来,庄文颖亲率考察团队,足履遍及华夏大地26个省份的荒僻山野、幽深丛林。每一回野外科考之行,既是一场与大自然的赤诚相拥,更是一场充满磨难的探索苦旅。背负沉甸甸的采集箱,娇小的身影穿梭于层峦叠嶂之间,崎岖山路从未让她却步,恶劣天气亦未曾令她退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97年,庄文颖在广西热带地区进行野外真菌标本采集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我们无法预知,下一秒或下一刻将会邂逅怎样的惊喜。那些在常人眼中毫不起眼、腐朽衰败的枯木和黝黑厚重的土壤里,兴许都蕴藏着真菌新物种。”庄文颖言语间满是感慨,双眸中更是闪烁着按捺不住的期待。
待从山野回归实验室的静谧天地,庄文颖摇身一变,成为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研巨匠。显微镜之下,她犹如一位精雕细琢的工艺大师,全神贯注地甄别每一个真菌标本的细微而精妙特征。
从外观形态的毫厘之差,到内部结构的纤毫之异,她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处细节末梢。为精准判定一个全新物种,她日复一日地查阅如山似海的文献典籍,反复甄别和比对,又一次次躬身于实验台前,严谨操作、反复论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庄文颖在实验室里工作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多年来,庄文颖带领团队在真菌学研究的征途上屡创佳绩:采集了大量标本,深入研究了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真菌材料,成功发现了1个全新科类、13个崭新属类以及360余个前所未有的新物种,并澄清了大量分类和命名问题。
庄文颖先后主持了“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研”等20余个重大科技专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撰写和主编著作9部,使我国部分类群的物种数量大幅增加。
生物学者们为表彰她的卓越贡献,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个真菌新属——文颖盘菌属,以及一个细菌新属——海庄文颖氏菌属,这是对庄文颖学术成就的极高肯定。然而,她本人却表现得十分淡然,“感谢同行的认可和鼓励,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将尽一切努力推动真菌学的发展。”
庄文颖是自《真菌字典》1943年问世以来,首位参与编写的中国籍学者。她三次当选国际真菌学会执委,成为该组织成立以来的首位中国籍执委。在真菌学领域,庄文颖被誉为“活字典”,对各种真菌的形态、特征和分类了如指掌。
无论是在野外考察还是实验室研究中,庄文颖总能准确识别出各种真菌。“庄老师对真菌的熟悉程度,就像我们对自己的家人一样。”同事们如此评价她。
2009年,庄文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与父亲共同成就了“一门两院士”的佳话。她的学术成就不仅在国内广受认可,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庄文颖的研究成果拓展了人类对真菌世界的认知边界,使这片神秘领域的版图愈发清晰且丰富多样,为我国真菌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全球真菌学研究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3
·微观世界里的育人宏图·
庄文颖的老师余永年教授,是我国真菌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戴芳澜的得意门生。2010年,87岁高龄的余永年虽身患癌症,却依然奋力组织撰写中国菌物学的百年研究史。2015年,余永年病逝一年后,庄文颖等人接续了他未竟的遗志。同年,《中国菌物学100年》正式出版。
早在多年前,庄文颖便跟随余永年投身于志书的编纂工作,负责主导《中国真菌志》的编撰,严格把控每一卷册的最终审核环节。《中国真菌志》的编研过程,不仅是发现自然界新物种的探索之旅,更是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建设人才梯队的重要实践。
“作为一名科学家,除了做好‘赛先生’,也要做好‘德先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一代代薪火相传,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庄文颖神色庄重,字字铿锵有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在人才培育的肥沃土壤中,庄文颖同样倾注了全部心血,毫不懈怠。“踏上科研之路,必须具备甘于寂寞、坚守冷板凳的坚韧决心,时刻保持对未知世界的炽热好奇心和无畏的探索精神,更要培养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觉悟。”这是庄文颖常挂在嘴边的谆谆教诲。在学生们心中,她犹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以温暖的辉光驱散前行道路上的幽暗迷雾,照亮他们在真菌学研究漫漫长途上砥砺前行的方向。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4
·菌丝般蔓延的科普星火·
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生物学编委,庄文颖组织并参与了真核微生物条目的撰写。面对那些晦涩深奥的专业知识,她以笔为魔杖,凭借深入浅出的精妙笔触,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科普文章,让读者领略真菌学的独特魅力。
庄文颖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走进中小学课堂,并在“首都科学讲堂”、中组部干部网络学院等平台向公众普及真菌学知识,视频课程累计观看超过300万人次。
“真菌学并非广为人知,得到公众认可,有助于我们这个学科的更好发展。”庄文颖表示。在她看来,科普工作是科学家的重要职责之一。“我们不仅要在科研上取得成果,还要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庄文颖对此信念坚定。
在课堂上,她将复杂的真菌知识拆解成一个个趣味盎然的小故事,使孩子们眼中的真菌不再是神秘莫测、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奇妙伙伴。“看到孩子们充满求知的眼神,我感到非常欣慰。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孩子爱上科学,将来投身科学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