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起,湖南省教育系统举办思政课教师“三高四新”省情集体备课活动。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分别授课。课堂上,省委书记、省长的“教案”里划出了哪些重点?大家的反响如何?如何让思政课既有“抬头率”又有“点头率”?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沈晓明授课。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毛伟明授课。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尚文 摄
现场参加这场集体备课活动的,有全省各高校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部)院长(主任),在长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代表。
这样的高规格备课活动,堪称湖南思政教育领域的“顶配”尝试,释放的信号再清晰不过:思政课,是绝对的“关键课程”。
“关键少数”上讲台
传递出什么信号?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湖南省委书记、省长为全省思政课教师授课,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落实。传递的不仅是对一堂课的重视,更是对一代青年成长的深切期许,对湖南未来发展根基的深远谋划。
从授课对象上看,主要是给全省思政课教师“充电”,因为教师们是连接理论与学生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要将全省发展大计权威、精准、不打折扣地传递给一线教师;另一方面,要让教师们掌握“讲活、讲透、讲进心坎里”的方法论。
从授课内容上看,省委书记沈晓明从全球视野、全国定位、湖南实践三个维度介绍基本省情,把“三高四新”这张美好蓝图的丰富内容掰开了说、揉碎了讲,并提炼出了“润物无声”“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方法论。省长毛伟明用“三个必须”“三个结合”“五个讲出来”的“实操指南”,精准破题如何提升教学吸引力、说服力。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把宏大的国家战略,落到湖南这片热土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里。
从授课形式上看,备课活动主课堂设在湖南大学,省内其他高校设分课堂。通过“现场+视频”的方式,将授课范围辐射至全省思政课教师及学生代表,可谓是“一个也不落下”。
这场“顶格”备课活动,是原汁原味的“传声筒”,是教学能力“加油站”,在全省思政课教师心里点了一把火。
“是高端引领、莫大鼓舞,也是生动示范。”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艺华如此感慨。
据了解,把“关键少数”请上思政课讲台,是湖南思政教育的突出优势。2024年以来,湖南省部级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131次,“一把手”带头授课成了常态。
省领导率先垂范,释放的信号不言而喻:通过省情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大家对湖南省情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激发广大青少年担负新时代新使命的责任感。
集体备课
聚焦了哪些实际关切?
湖南高规格举办思政课教师“三高四新”省情集体备课活动,聚焦的是为湖南未来“育人才”“聚人心”两大关切。
育好“接班人”,跑赢“接力赛”。
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是一场接力赛。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产业升级,更需要大批具备创新精神、实干能力的青年人才。
思政课聚焦青年群体,就是要启迪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触动学生灵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如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褚凤所言,“要让湖南的发展蓝图、文化根脉、红色密码,都化作思政课的养分”,帮助青年学子真切感受到湖南发展的脉搏,认识到自身成长与区域发展的紧密联系。
“思政课让我明白,个人理想必须融入国家与湖南发展大局”,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徐子健的感悟,恰恰说明湖南抓住了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印证了高质量开展思政课教育的价值。
打好“人才战”,增强“归属感”。
现在各省“抢人大战”白热化。湖南要胜出,光靠政策还不够,更要靠“人心”。
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到推动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再到将“建设年轻人友好省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湖南加快吸引和聚集青年人才的意图不言自明。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6月13日,以“凝聚创新创业力量共促中非青年发展”为主题的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对话活动在长沙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省委书记、省长亲自讲述湖南发展的精彩故事,就是要让思政课教师们把这份自信、这份机遇、这份潜力传递给广大青年学子,让青年人才真正认同湖南、热爱湖南、扎根湖南。
这种“高位推动、层层传导”的做法,既彰显了湖南对人才的重视,也展现了湖南发展的自信,更有助于增强青年人才的情感认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大泽湖·海归小镇研发中心(一期)。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当青年学子了解到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的领先地位,了解到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无限机遇,认同感、归属感、奋斗感自然就来了。这才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深层磁力”。
如何让思政课既有“抬头率”,又有“点头率”?
这次“顶格”的备课活动,为思政课教师注入了“强心剂”,为思政课堂打开了“新天地”。它告诉我们:思政课,可以很权威,也可以很生动;可以很深刻,也可以很“圈粉”。
深耕省情,让思政课“实”起来。
过去,有些思政课为什么学生不爱听?因为内容“高大上”却很遥远,讲得“干巴巴”没有滋味。
湖南将“三高四新”省情教育融入思政课,用身边的发展成就讲理论,用鲜活的实践案例说道理,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摸、可感知。
比如,思政课教师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用湖南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鲜活案例;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列举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的生动数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山河智能展厅展出的高科技机械设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这种本土化转化,使抽象理论有了具体载体,让宏大叙事接上了地气,也让理论课堂有了生气。
正如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所言:“思政课不能干巴巴的没有生命,我们要注重运用湖南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创新发展成果,持续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扎根三湘大地打造贴近学生、走深走实的思政课。”
创新实践,让思政课“活”起来。
“要让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听到心坎里,找到真理的味道,感受信仰的甘甜。”湘钢一中思政课教师杨有平的感悟,道出了“思政课要有血有肉”的重要性。
近年来,从“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让革命圣地变铸魂课堂,到“岳麓书院”“第一师范”让青砖讲堂成为精神驿站,再到“芳草计划”依托80个红色研学基地数字地图……湖南不断让思政课走出教室,走向广阔天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专列。通讯员供图
在行走中感悟,在体验中升华,这就是红色基因的永恒魅力。
高位推动,让思政课“大”起来。
思政教育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省委书记、省长带头授课,就是把思政课建设提升为党委政府的全局性工程,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教育的“大气候”。
“思政课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又要有‘润物无声的滋养’”“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青年,三湘大地人才辈出”“培育爱国爱湘情怀,宣扬湖湘文化底蕴”……
全省上下的热烈反响,不仅展现出此次活动带来的教学效果与示范效应,也从侧面印证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价值。
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学好思政课,用年轻人爱听、能懂、记得住的方式讲出来,培育出更多心怀家国、笃行实干的新时代青年,必将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动能。而这,也恰恰是这次备课活动最深远的回响。
文字 |曹茜茜、杨斯涵
来源 |据湖南日报“湘伴”微信号
更多教育信息
关注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