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易展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防诈反诈工作不能“避暑”|今快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19 15:39:09   浏览次数:3  发布人:8164****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今快评暑假来临,不少学生希望通过兼职丰富经历、赚取零花钱,却可能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的目标。近日,媒体报道了多地多起中小学生被诱骗成为电诈“工具人”的案例,令人义愤填膺。电诈犯罪向低龄群体渗透,折射出多重防护漏洞。一方面,随着公安机关对涉手机卡、银行卡犯罪打击趋严,诈骗分子转向利用未成年人账号规避监管,诈骗套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学生既易被“轻松赚钱”的话术蛊惑,又缺乏对法律红线的认知,容易掉入诈


    今快评

    暑假来临,不少学生希望通过兼职丰富经历、赚取零花钱,却可能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的目标。近日,媒体报道了多地多起中小学生被诱骗成为电诈“工具人”的案例,令人义愤填膺。

    电诈犯罪向低龄群体渗透,折射出多重防护漏洞。一方面,随着公安机关对涉手机卡、银行卡犯罪打击趋严,诈骗分子转向利用未成年人账号规避监管,诈骗套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学生既易被“轻松赚钱”的话术蛊惑,又缺乏对法律红线的认知,容易掉入诈骗陷阱。

    暑假期间,学生脱离了学校监管和保护,有了更多自主掌控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时候,防诈反诈工作更不能放松、放假。家长要承担更多监护义务,及时关注孩子的资金往来与社交动态;学校也应通过线上等方式,加强家校合作,帮助孩子提升反诈防诈意识。更关键的,还是要强化对电信诈骗的全方位打击和治理力度,夯实各类平台的防诈反诈责任,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以社会生态的净化守护孩子的暑假安全。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19日01版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郑翅

    图片制作|李下惠

    责任编辑|杜润楠

    今快评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8164****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yixu.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