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易展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乌思藏风云》:再现700多年前“凉州会盟”的家国抉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19 08:09:30   浏览次数:3  发布人:ce8e****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公元1247年,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这片土地上,蒙古皇子阔端与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盟”。这次会盟,以和谈的方式实现了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政管辖,揭开了西藏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西藏作协主席、作家次仁罗布以史料为基,以文学为翼,创作了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作品以宏阔的历史视角和细腻的文学笔触,生动再现了凉州会盟的历史脉络,全景式展现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公元1247年,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这片土地上,蒙古皇子阔端与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盟”。这次会盟,以和谈的方式实现了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政管辖,揭开了西藏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西藏作协主席、作家次仁罗布以史料为基,以文学为翼,创作了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作品以宏阔的历史视角和细腻的文学笔触,生动再现了凉州会盟的历史脉络,全景式展现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历史的壮阔图景。

    日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艳、西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颜亮,与次仁罗布对谈,深入探讨小说的创作动机与现实意义,以文学重现民族交融的集体记忆,展示雪域儿女与祖国的血脉深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作家次仁罗布。本人供图

    以细节书写重构700多年前的一场和平会谈

    您的新作选取13世纪中期的“乌思藏”(元明时期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以1247年的“凉州会盟”为叙事核心,这一历史事件对您及创作有何影响?

    答:我上大学的时候,曾读过西藏宗教界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写给西藏各地僧俗首领的信,即《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后来,随着对西藏历史的研究深入,我逐渐认识到这封信背后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凉州会盟。会盟之后,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各项事务,直接推动了西藏社会的发展。

    写这段历史其实也有我自己的私心。我希望以小说的形式,让当代更多年轻人尤其是西藏青年,知道贡噶坚赞不畏艰难险阻、成功促成会谈,从而改变西藏历史命运的壮举,感受到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坚定的爱国抉择和向往统一的决心。

    小说中,您塑造了贡噶坚赞、八思巴等个性鲜明的主要人物。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凉州进行会谈的坚定与执着,具有怎样的历史深意?

    答:贡噶坚赞和八思巴是被历史选择的两个人。当时,西藏处在吐蕃王朝瓦解后的分裂割据时期,蒙古皇子阔端发出和谈邀请,顺势而为也就在情理之中。为了早日结束西藏的混乱局面,年迈体弱的贡噶坚赞审时度势,毅然率领侄子八思巴和萨迦寺众多僧侣远赴凉州,促成与阔端的会谈。

    在人物塑造上,我采取“解经学”与“文学想象”相结合的方法。对贡噶坚赞的刻画既严格依据《萨迦世系史》等藏文典籍记载,描述其宗教传承与学养成就,更重在揭示其作为政治家的深层追求。特别是在会盟前他与西藏各地政教领袖的战略磋商过程,这些被正史简化的细节,恰恰是展现历史人物政治智慧与责任担当的关键。

    小说的叙事演进暗含西藏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贡噶坚赞基于现实主义的和平选择,到八思巴依托中央政权实现政教体制创新,这一进程昭示着分裂割据终将让位于统一治理的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

    《乌思藏风云》采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手法,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平衡点,能详细介绍一下您的创作思路与实现方式吗?

    答:历史小说的写作是漫长而艰难的,首先需要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有关凉州会盟的会谈细节、对话内容以及各方势力的博弈过程,史料记载较少,我需要从藏文文献、汉文文献甚至是敦煌文书、碑文石刻中寻找线索和资料。

    采风是帮助寻找灵感和探寻史实的另一条路径。在数年的写作准备中,我深入考察了贡噶坚赞从西藏萨迦寺启程,经青海奔赴凉州的历史地理轨迹。这种跨越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的实地考察,不仅是进入地理空间的情感体验,更是我试图重建13世纪西藏社会历史现场的一种努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甘肃武威市凉州会盟雕像。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以虚实叙事重现西藏社会历史画卷

    小说中,娘卓家族的故事贯穿始终,其家族命运与乌思藏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娘卓家族的植入,让小说情节更为曲折动人,但您的目的并不止于讲好故事吧?

    答:按照历史小说的文学架构,一般历史人物会第一个出场。这次创作《乌思藏风云》,我设置了娘卓家族这一虚构叙事支点,算是一个突破。小说从娘卓家族的智勇孙子娘卓·贡佩开篇,意在通过他与武勇祖父的故事,带领读者从地方贵族视角看待西藏分封割据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建构起宗教界人士与民间社会的双重叙事维度。

    《乌思藏风云》从个人在时代处境中的追求与困境入手,通过书写时代长河中藏族百姓的命运变迁,呈现西藏地区在时代发展转型中的世态和人情。您认为“时代性”与“人民性”在您的小说创作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文学就是人学。”在写作《乌思藏风云》时,我把更多笔墨放在普通民众身上,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命运起伏,来呈现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的情感世界。他们最能代表文学的本质。

    贡噶坚赞在去凉州之前充分征求僧俗大众的意愿,乌思藏的僧俗首领看到《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时,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归顺之意,这是人民的选择。站在历史风云变幻的重要关口,人民大众顺应历史潮流作出抉择,他们是推动西藏步入全新时代的重要力量。

    小说中,您巧妙融合藏族的独特文化,引用方言、俚语生成音韵生动的小说语言,这些散发着烟火气的文字对于小说独特的审美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这些方言俚语在写作中并不是有意为之。可能因为我一直就在藏语的语言环境里,传统的语言习惯,还有藏语文学作品句子的结构给我打下了深刻烙印,使得我情不自禁地把一些民间俗语融入小说中。把藏族的生活、风俗、思想等融进去,是想让读者阅读起来更有趣,同时也让我国当代文学更加丰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以温热文学重现中华民族历史记忆

    《乌思藏风云》的深层价值在于,让那些历史深处的人物形象以鲜活的姿态跃然纸上,即使我们相隔数百年,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信念,您通过小说希望表达出怎样的家国情怀?

    答:贴合当下时代,用文学作品来唤起广大读者的历史记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非常有作用的。开始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只是想让读者了解在历史中西藏是怎样归属中央政府行政管辖的。然而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查阅更多的历史资料,我发现自己最初的想法太过狭隘,大量的史料证明,这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一段历史。因此,我把这些历史文献里的人物融进作品,让读者更好地看到中华民族共同缔造历史的壮阔图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文学从魔幻现实主义叙事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涌现出一系列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交织的作品。而您的新作则进一步将边疆历史题材提升至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宏大框架中。就整体创作风格而言,您觉得《乌思藏风云》跟之前创作的《放生羊》《祭语风中》等作品有什么不同?

    答:结合西藏地域特色来说,《放生羊》《祭语风中》中的写实如同以酥油灯照亮细节的经卷,体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而《乌思藏风云》更像是一幅在历史苍穹下展开的巨幅唐卡,它的宏阔性不仅源于题材本身的历史纵深,更在于叙事视角的突破。

    不同于以往作品聚焦个体生命的沉浮,我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全息式呈现,尝试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观察历史褶皱里的种种变迁。在萨迦家族婚礼上,新娘发辫间缠绕的绿松石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吐蕃王朝时期传下的盟誓信物。这种看似闲笔的场景描写,实则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宏大命题,融合在酥油茶升腾的热气与马帮铜铃声的悠远之中。事实上,西藏人民也早已以文化主体的姿态,将雪域高原的故事编织进中华文明的锦绣长卷。

    《乌思藏风云》既尊重史实,又融入虚构的情节,这种叙事策略既符合新历史主义对“复调历史”的追求,也呼应了当代文学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在您看来,当代作家应该如何更好地书写历史?

    答:书写民族历史与精神图谱,于我而言始终是一场虔诚的对话,这代表既要俯身倾听先人留在典籍里的声音,也要为当代人架设通向过往的桥梁。

    书写历史记忆,首先要敬畏“历史的骨骼”,只有虚实相生的叙事才能让人物“立起来”。当代作家书写历史,应该以考古学家的严谨夯实根基,以说书人的灵动赋予真实,让文字贯通古今。以《乌思藏风云》为例,当读者能够通过文字“触摸”到八思巴的念珠,“听见”贡噶坚赞法袍下的心跳,那些遥远的历史抉择便成了我们共同的生命记忆。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周芳 吴艳

    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看完了,点个“赞”↓↓↓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ce8e****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yixu.net All Rights Reserved.